距離 MOPCON 結束也經過快一週了,趁著記憶還在,簡單紀錄一下第一次擔任實體年會講者的心路歷程。
也許對於許多已經習慣在大大小小場合分享的人來說,這是一件很正常不過的事,但對我來說卻有蠻重要的意義。時間得回溯至 2019 年,當時大三的我忍痛掏出 5000 元參與了自己的第一個實體年會 — 「Modern Web」,那時候在台下看著台上的講者,我不由自主的想著:「在台上分享技術好帥啊!我也希望成為這樣熱血的開發者。」於是就給了自己一個目標:「希望在 3 年內我可以站上年會的舞台擔任講者。」雖然去年我有擔任 JSDC 的講者,不過因為疫情的關係,以往實體的年會改成了線上的形式,所以活動結束後我並沒有覺得有達到要「站上」年會的目標,而今年就是當初自己立下這個目標的最後一年了,因為我是個不喜歡讓自己失望的人,剛好又幸運收到演講邀約,就硬著頭皮決定參加今年回歸實體模式的 MOPCON 並擔任講者。
雖然很乾脆的接下邀約,但其實我心裡是非常驚慌的,因為除了一些小型讀書會以外,我沒有什麼線下分享的經驗,深怕看到底下的聽眾就會緊張到說不出話來。
(講到這邊得特別感謝女友在正式演講前聽了我練習好多遍,也點出一些可以加強的演講技巧,最後還幫我美化投影片,不然我可能白底黑字就打算上戰場了😂)
總之年會前的時間就戰戰兢兢地度過了,我的策略就是透過背熟講稿來彌補演講經驗的不足。(有些演講經驗豐富的人可能擬出大綱後就可以臨場發揮了,但目前的自己還做不到這點,臨場發揮的下場就是一個慘字😅)
這次 MOPCON 是兩天的活動,所以我決定在高雄待個三天兩夜,想說演講完後可以到處走走放鬆一下,順便為之後在台灣各個城市遠端工作的計畫做一個預習😂 我在活動的第一天一大早就搭了高鐵從台北直奔高雄,到達左營時發現高雄的天氣跟濕冷的台北相比完全不同,不愧是熱情的南部,心情也直接變好了許多。
本篇文章皆為個人主觀意見,請斟酌閱讀。
隨著學生身份的結束,身邊的朋友也陸續在這一兩年步入職場,迎接社會的洗禮。有趣的是,每當第一次談到彼此的工作狀況時,我最常聽到的問題是:「那你現在的工作薪水待遇如何?」其實對我而言,如果這是我被問的第一個問題,我會覺得蠻可惜的,也會失去繼續分享與談話的興致。
換作是我,我可能會問「那你現在工作起來還開心嗎?還喜歡這間公司嗎?」、「做的事有沒有挑戰性?公司有沒有給妳明確的成長空間?」,最重要的是「你在工作中有找到自己的價值嗎?」
(當然不是說薪資待遇不重要,錢很重要,當你開始規劃未來,例如買房、組建家庭時就會知道它有多麼重要。不過如果只是為了錢而被推著去工作,或是讓金錢成為作任何選擇時的第一考量,那也未免太沒意思了,相信你也會因此錯過很多其實心裡非常渴望嘗試的機會)
就以自己從開始學習到成為軟體工程師的過程來說,我經歷過一段找不到自己價值的時間。
軟體工程師鄙視鏈,好入門就比較沒有價值?
我從開始寫程式到現在,寫過 Web,也寫過 APP,也嘗試過 AI 與資料工程,最終還是選擇專精自己最喜歡的 Web 領域,真的沒什麼特別的原因,就是喜歡而已。
軟體圈其實謠傳著一個鄙視鏈生態系,也就是有人認為開發越底層應用的價值比起上層來的高。Web 開發其實就算蠻接近頂層的應用層,其中又分為前端、後端、Infrastructure,可以說在 Web 領域也存在自己的鄙視鏈(鄙視鏈中的鄙視鏈,不過隨著近幾年技術的發展,我自己認為前端、後端、Infra 各自的技術都趨向複雜與需要專業,基本上在業界都是平等地位,這條鄙視鏈已經漸漸消失),因為位於這條「虛擬」的鄙視鏈頂端,當時有一陣子其實對自己的價值感到懷疑。(BTW 其實硬體與軟體開發又能形成一條鄙視鏈呢)
的確像 vgod 在軟體工程師的修練與成長系列文中提到的,越底層的應用會有越高的 Technical Leverage,也就是透過技術能力產生的影響力。